說到釋經講道,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講員一節接着一節解釋經文的畫面。這種想法沒什麼不對,但如果我們對釋經講道的理解僅限於此,可能會引發一種偏差:有些講員太專注於解釋經文,以至於整場講道聽起來跟主日學查經沒什麼兩樣。這個問題往往也因爲「滿足感」而難以察覺——講道者因爲傳授了不少新資訊感到滿意,聽衆也因爲學到了很多新知識感到充實;這種源於累積知識的滿足感(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不只模糊了講道與查經之間的界線,更可能使我們忽略了講道的真正意義和功效。
真正有力的講道,絕不只是一場語調激昂、略帶應用的逐節查經。
因此,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釋經講道:我們應該盡可能用最精簡的解經帶出經文中最豐富的信息。別誤會,我並不是要否定解經的重要性;好的講道信息離不開紮實的解經,就像多結果子的樹離不開肥沃的土壤一樣,這是毋庸置疑的。我想強調的其實是講章的效率。就像高效的工作是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任務,高明的理財是用最少的金錢應付最多的開支,同樣的,在有限的講道時間裡,以最精簡的解經傳達最豐富、最扎心的信息,就是高效的講道和講章設計。如果某段信息可以用五分鐘的解經呈現出來,就不必選擇花十分鐘作更詳細的解經。既然講道的目的是爲了警戒和勸勉會衆,我們應該著重於能夠觸動人心的信息本身,而不是解經的過程。
當然,這只是一個籠統的原則,我們不該用死板的方式來制定講章的分配,畢竟不同的經文、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會衆都有不同的需要。它不應該成爲一種轄制,而是需要靈活應用的概括性原則。
現在讓我們看看這集的講道片段,我認爲它很好地示範了這一點。這篇講章沒有嚴格的逐節解經,而是選擇性的講解,卻依然清晰有力的呈現出當中的信息。
題目 | God Meant It For Good |
講員 | Russ Whitfield |
經文 | 創世記 50章15-26節
|
時長 | 35分鐘 |
日期 | 2024年4月28日 |
教會 | Grace Mosaic,美國華盛頓 |
他們就打發人去見約瑟,說:「你父親未死以先吩咐說:『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如今求你饒恕你父親神之僕人的過犯!」(創五十16–17a)
講員一開始就在推進他的信息。他沒有放慢腳步詳細解釋這段經文,而是直接指出,這個所謂的父親遺言,其實是哥哥們捏造的。
在講章設計上,每個講員都有自己的風格和取捨。我認爲講員這種快速進入核心的處理方式沒有問題,但如果是我,也許我會在這一段多做些分析,到下一段才開始加快節奏。
我個人認同講員和一些解經家的觀點:這段經文的敘述方式似乎表示這是哥哥們虛構的遺言。畢竟,如果真是雅各的遺言,爲什麼經文不直接記載這是出自雅各之口,反而是通過哥哥們的恐懼和謀算呈現出來呢?
不過,經文可能也沒有這個意思,而只是純粹地把這個死無對證的難題呈現出來。無論如何,這兩種可能性都不影響接下來的信息。如果是我來講解,我會說明自己的理解,也會給聽衆保留選擇的自由。我可能會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約瑟,你會相信這真的是父親的遺言嗎?」這樣的提問可能會幫助激發聽衆的思考和興趣。
爲什麼約瑟會哭泣?
在這裡,我會向聽眾指出一點:聖經沒有明確告訴我們約瑟哭泣的原因。當然,在這種情況下落淚,沒有人會認爲這是難以理解的。也或許,約瑟落淚不只有一個原因,而是很多種情緒和回憶的結合:他可能驚訝自己還被懷疑、想起哥哥們的背叛、想起他們對父親的謊言、想起自己過去的苦難、或是思念已故的父親。
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是你的僕人。」 (創五十18)
如果你翻閱一些創世記的註釋,你會發現講員其實跳過了不少細節。但在第十八節,他放慢了腳步。講員拋出了一個問題:「還記得約瑟的夢嗎?」這篇講章雖然主要針對人性的軟弱和我們的自我倚靠,但講員並沒有忽視創世記十二章以來的一個重要主題:神是信實的,他的應許絕不落空。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講員的快節奏並不是忽略解經,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這固然有一部分反映了他的個人風格,我們當然不必依樣畫葫蘆,但他對於節奏快慢和內容取捨的安排,可以給我們一些思考的方向。
「「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神呢? 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創五十19-20)
約瑟的宣告不只是這段經文的核心,也是整本聖經中大家熟悉的重要神學闡述。毫無疑問,這將成爲這篇信息的重心。
聽完這個講道片段後,你會發現講員並不只是呆板地陳列出經文中表面、明顯的道德教訓。更準確地說,他避免了那種缺乏深度、老生常談的講道方式——聽眾往往在講道開始不久就已經能預料到接下來會聽到什麼。
確實,這種缺乏活力的講道通常不會有什麼錯誤的教義,但這並不是因爲講員有深厚的神學基礎,而是因爲內容實在太基礎、太簡單了。我們要明白,沒有神學錯誤的講章並不等同於好的講章。約翰·傳瑞姆(John Frame)在一篇推文上這麼說:
神的方式並非以「神奇」的方式(magically)說服人相信他話語的真理。聖靈確實會說服人,但他說服我們相信的是本質上合乎理性的內容。就像在講道中,單單向會眾陳述事實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以吸引人、有說服力、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這些事實。否則,我們就不算忠實地呈現它們。聖經本身的論述也是如此。換句話說,聖靈的工作並不是說服我們相信一些沒有理性基礎的事物。相反的,聖經要求我們相信的都有合理依據,而聖靈正是通過光照這些合理依據來說服我們。聖靈所賜的信心並不是「盲目」的信心。
我們必須小心傳道人在講道進步上的一個常見阻礙:首先,爲講道的品質設下過低的標準;第二,因爲達到了這個低標準而自我滿足。更糟糕的是,有時傳道人不只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講道品質可能是聖靈沒有在會衆中動工的主因,我們甚至把責任推回給會衆:是他們不夠屬靈、不夠受教、不夠愛慕神的話語,而不是我們的問題。
在這個講道片段中,講員固然展示了優秀的演講和敘事技巧(storytelling),但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他發展信息的進路:在這個敘事中,我們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僅僅把約瑟視爲一個道德榜樣。講員幫助我們看到,在人生的苦難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約瑟,面對他曾經歷過的試探:在情感和理性上,我們懷疑神是否真的眷顧我們;也因此,在生活的抉擇上,爲了保護自己,我們試圖掌控一切。
因此,這個信息的重點並不只是停留在寓言故事的道德教訓層面,也不只是一些表面的說教,而是指向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是否真正認識聖經中的這位神?那位在苦難中仍然完全掌權、始終良善、信實的神。這篇信息挑戰的不只是我們的行爲,更是我們的認知。我們如何認識這位神,決定了我們用什麼眼光和視角來看人生和世界。
在這篇講章中,約瑟不再只是用來「提醒」和說教的道德榜樣,更是一面照出我們內心的鏡子。起初我們只是這段敘事的讀者,但這個信息卻將會衆帶入敘事之中,讓我們彷彿親身身置其中,從而看清自己的罪性是多麼容易傾向於倚靠自己的聰明和力量。是這種衝擊讓我們感到扎心,也正是這種扎心讓我們在掙扎和懊悔中與神相遇,並且由衷地懇切呼喊說:主啊,求你幫助我,讓我單單信靠你。
講員運用的技巧分析
在結束前,讓我們來看看講員使用的幾項技巧。
戲劇性的聲調起伏
講員多次使用大幅度的聲調變化,爲新段落創造明顯的分段,從而突出重點。例如:
- 在6分13秒處:
「你看,經文在揭示我們的內心」 - 在6分53秒處:
「看看經文怎麼說」 這種聲調的變化不只充分展現敘事的戲劇性,也爲講道增添了吸引力,有效抓住並維持聽衆的注意力。
反守爲攻的視角轉換
講員起初專注於解釋聖經敘事,但在他養精蓄銳、建立足夠的內容基礎後,講道的內容突然從約瑟的故事轉向聽衆本身。例如:
- 在4分20秒處:
「這話是對你們當中有些人說的」 - 在6分13秒處:
「你看,經文在揭示我們的內心。我們當中有些人充滿了苦毒,你知道爲什麼嗎?」 講員不只是被動的等待聽衆自行領悟,而是主動引導他們進入敘事中,讓信息能與聽衆產生直接的對質,從而引發自我審查和反思。
生動的修辭技巧
在8分12秒處 ,講員提到約瑟大可以對他的哥哥們說:「是時候把你們送去和爸爸團圓了」;這也引起了觀衆的笑聲。這種對比(juxtaposition)通過強烈的反差(有時甚至顯得荒謬)幫助聽衆更深入、更生動地思考相關經文。
值得留意的是,這類修辭技巧雖然經常能引起笑聲,它卻不是以娛樂作爲出發點。它的主要目的其實是使用意想不到的切入點,幫助我們更全面的思考某個論點。笑點不是目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效果,而是這個過程中的自然反應。因此,千萬別搞錯,這與那些純粹爲了娛樂效果、爲了博君一笑而刻意添加的笑話絕對不一樣。
《我的講道筆記》第一集就寫到這裡。你可以在這裡聆聽完整的講道。這篇精簡的釋經講道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不知道你覺得如何?
我們下一集再見。